如果人生真有起跑线, 孩子的起跑线就是父母的关系!

发布日期:2019-04-09 作者: 点击:

3-1.jpg


我们经常对教育现状抱有诸多不满,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把孩子的尊严与心理健康时刻放在心上。教育从不单单是学校的事,家庭才是孩子的di一所学校,父母才是孩子的di一任师长。


美国天普大学学校心理学博士谢刚,她说如果人生真有什么起跑线,那孩子心理健康的起跑线就是和睦的家庭关系。


作者:谢刚;美国天普大学学校心理学博士,美国加州弗里蒙特市联合校区学校心理学家;本文来源:公众号“新东方家庭教育 ”(ID:sdfjtjy)。



孩子心理健康的起跑线

是和睦的家庭关系



先从我自己的家庭讲起吧。


我的弟弟、妹妹,比我各小四岁和两岁,很遗憾,都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,都是青少年末期发病,到现在还需要别人的照顾,没法处理生活中的压力,更别提发挥个人的潜力了。总结他们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,真是囊括了这几十年来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发现。

3-2.jpg

谢刚老师演讲

首先,他们成长过程中基本的心理需要没被满足。


孩子的di一个基本需要是“归属感”。和睦的家庭是孩子力量的源泉。


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个部分,是能够“处理生活中的压力”,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
每一对能和睦相处的夫妻,不但拥有感情基础,还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,宽容、耐心、会沟通,还会管理情绪。我们都有会生气的时候,生气不分好坏,但是怎样表达出来,就有好坏之分。


生活在和睦家庭里的孩子,每天都在上着最生动的“心理健康”课,他们知道怎样去处理压力,怎么样去解决冲突,这些都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观察和学习来的。


而我的父母是小吵天天有,大吵三六九,逢年过节吵得最厉害。


生活在父母关系不和的家庭里,重复暴露在充满矛盾、要求总不一致的环境中,会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,削弱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,更容易产生恐惧、抑郁、愤怒的感觉。


父母之间长期冲突,无论是否离异,与孩子的焦虑和问题行为都成正相关,和健康成负相关。孩子暴露在冲突中的时间越长,负性情绪越多,相应的行为反应,比如攻击性行为,也越多;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更为脆弱,更可能离异。

3-3.jpg

如果说人生真的有什么起跑线,孩子的起跑线真的就是父母的关系。


我和我的弟弟妹妹早已经输在起跑线了,我清楚地记得我弟弟在18岁时发病,就是当时我母亲因为和父亲多年的矛盾而离家出走,几个月都不知道去了哪里。


我去医院看望弟弟,他当时出现了幻觉,冲着门外喊“妈”,还问我:“我只想全家生活在一起,这个要求过分吗?”


夫妻关系恶劣还会直接影响到父母和孩子的互动。


像我妹妹我也觉得很遗憾。我爸爸重男轻女。我的名字谢刚像男孩的名字,因为是出生以前就起好了,我出生之后我爸一看是个女孩也懒得改了。


而妹妹出生时,父亲一看又是女孩,扭头就走,连饭都不给母亲送。所以我妈妈看到她的时候,虽然在生理上照顾她,但是没有那种联结,也没有那种爱。


我们讲孩子与母亲最初的依恋太重要了。在孩子的婴儿期,你不光是喂饱孩子,每个你给孩子的眼神,跟他讲的话,还有拥抱,都在向他传递“你很重要,世界很安全,我会一直在你身边”,这样,孩子就会信任这个世界,对未来充满希望。

3-4.jpg

而我的妹妹缺失了这些。妈妈怀弟弟的时候,刚一岁多的妹妹被送回父亲老家近两年,所以和母亲关系一直冷漠。一直对周围的世界有不信任感,然后工作的时候,一直怀疑别人老是在说她的坏话,出现精神分裂的症状。


你剥夺孩子的自主感和成就感

就是在剥夺“心理健康”的根基


除了归属感,成就感和自主感也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要,因为这些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能发挥多大潜能。

我的弟弟,从小学习能力比较差。小孩子如果遇到一个困难的问题,比如说作业他做不出来,di一个反应很可能是逃避,所以在小学时弟弟一做作业就说自己“头疼”,我爸爸很喜欢男孩子,所以他一说“头疼”,父亲就要求我替他做。


他一直这样逃避,在学习中完全没有成就感。课外也没有其它自己做得好的事情来体会自信心。


如果一个孩子,在各个方面都找不到让自己感受到成就感和自主感的活动,他的“心理健康”就没有一点根基。

3-5.jpg


而妹妹正好相反,她天生很有美术天赋,初中时无师自通画的临摹,和我在本科时看到的美术系学生作品相似,她不用人教就自己会。


可父母没有给她机会深造,安排她上职高,然后去商场工作。今天俞敏洪老师也在讲,不管你做什么工作,只要是你喜欢的工作,你一定会有成就感和幸福感,可是她没有,她在工作上完全用不到她自己的天赋。


这是我妹妹成长中巨大的缺失。等我2000年开始工作,终于有条件支持她发展爱好时,她已经病了六年,进出医院几次。身边没有强大引导的情况下,连几个月的设计课程都坚持不下来,到现在都无法知道“个人潜能”到底有多大。


所以,孩子有自己天生能力和个性特点,需要父母的接纳和尊重,才能建立成就感和自主感,否则他们的心理健康就有很大的隐患。


你每天都在

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喂“垃圾食品”吗?


我在美国加州的一所小学工作时,有一个12岁的孩子来我们家,是我大儿子的同学。我儿子刚练完钢琴,我说让他也弹一弹,他灰着脸说不要,觉得不如我儿子弹得好。


我非常诧异,因为我知道他明明比我儿子弹得好很多。这个孩子并不是谦虚,他是真的觉得自己弹得不够好。为什么呢?


这个孩子的爸爸经常打他妈妈,也经常打他、批评他,亲子间的互动总是负面的。所以明明很you秀的孩子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,没有自信。他会这么看待自己,是从跟父亲的相处中得出的结论。


父母跟孩子日复一日的相处,最终留给孩子记忆的烙印。

3-6.jpg

比如,我是1996年到美国的,到现在21年了,我们家不庆祝中国新年,为什么?因为我一想到新年,我马上就想到我妈妈在哭,我爸爸在喊。我到现在正在慢慢去克服,这就是记忆的力量。


曾经有一位音乐天赋特别高的学生告诉我,我和我姐姐一辈子都不会再碰钢琴。因为我们每次看到钢琴,想到的都是屈辱感。因为她们的妈妈钢琴弹得非常好,每次姐妹俩练琴,马上就可以听出哪里不对,所以总在挑毛病。


这位学生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一个冬天的晚上,姐姐在责骂下拒绝练琴,被妈妈赶到冰冷的院子里罚站,姐姐穿着拖鞋,穿着很单薄的衣服。而她就跪在妈妈面前求她让姐姐进屋里来,这是她对钢琴最深的记忆。


虽然妈妈想让女儿进步的出发点是好的,希望孩子坚持下去,可妈妈的方式不对。一味的批评和惩罚只会让女儿把“练琴”和负面的情绪联系在一起。


大量的心理学证明:不管是师生还是亲子互动,只有把鼓励和指正的比例保持在 4:1 到 5:1 的时候,孩子接受起来才更有效。


孩子弹钢琴总有好的地方,你要是指出来说,孩子你看这么难的曲子,你都坚持练了一个多星期了,我特别佩服你这种毅力。孩子就更有意愿和动力,继续坚持下去。


有一个爸爸说他不会弹钢琴,可是家里俩孩子特别喜欢弹钢琴,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一弹钢琴这个爸爸就靠在旁边,用既羡慕又崇拜的眼光看着孩子,然后说你们弹得真好,孩子就可喜欢弹钢琴了。


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积极记忆。我们每天对孩子的脸色、说的话、管教的方式,传递的眼神等等,都会成为孩子的记忆,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食粮。


如何让孩子学会面对挑战,获得成功?


孩子未来是否能够成功,充分发挥潜能,少不了面对困难时的韧性和恒心。


但是面对困难的和挑战的时候,是什么在影响孩子是选择坚持还是放弃,是选择争取还是退缩?


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马丁·塞利格曼博士的研究表明,三个原因决定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是悲观还是乐观:


1.父母对日常生活事件的因果分析


换句话说,如果孩子成功的时候,父母总是归结为孩子个人的努力或特长,如“你交流能力真好,我都被你说服了!”等,孩子就慢慢会形成乐观的解释方式。


2.孩子失败时父母批评的方式


如果孩子失败的时候,父母总是归结为孩子个人的错误,并给他贴标签,如“你就是记性差!” , “女孩子数学都不好!”等,孩子就慢慢会形成悲观的解释方式。


工作中接触过很多家长,看到孩子一点失误,马上夸张到将来会有多么糟糕的结果。比如孩子只是错了一道数学题,马上就说:“你要是建房子,错一个小数点得了吗?是要出人命的啊!”


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,但这反应也太夸张了!以后还敢再犯错误吗?


3.早期生活中有负面事件反复发生


早期生活中的负面事件,如亲近的家庭成员在自己幼年时离世、父母离婚、或长时间发泄负面情绪等。


如果没有适当引导,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论如何努力,坏的结果总会出现,个人努力不会有用,所以感到无助,将来在遇到困难时则更容易选择放弃。


3-7.jpg


“为未来成长而学习”还是“为过去错误而惩罚”?


孩子在各方面表现都好的时候,通常一好百好。但孩子们犯错以后,已经是极度的悲伤、恐惧、失望、有挫折感了,我们的反应孩子会特别印象深刻,管教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。


我记得我工作的高中曾有几位男生在网络上攻击某位老师,被校方发现后每位学生的家长都被叫到学校谈话,要接受停学的处罚。当时这几个男生被一起叫到办公室来开会的时候,你就看到,其中有的家长脸色都快挂不住了。你可以想象回到家里他们会怎么发作。


可是有一位爸爸,非常心平气和。开完会之后我问他,您的反应为什么跟其他家长不一样?


他就告诉我,谁年轻时没犯过错。我跟孩子谈过这件事了,他其实根本没上过这个老师的课,就是因为别的同学都在说这件事情,他跟着瞎起哄,结果他说的话更难听,也得到了更严重的惩罚。


但是孩子对这件事记忆非常深刻,他学会了要三思后行,不要人云亦云。


所以孩子失败的时候,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从这件事情上学习了什么东西。


如果我们发火了,孩子就会想怎么反抗我们,跟我们争辩,我们就转移了目标了,就把焦点变成跟孩子的冲突上,就错过了在错误中学习的机会。


“为将来的成长而学习”还是“为过去的错误而惩罚”,不同的管教理念,对孩子面对错误或失败时的心态有天壤之别的影响。


真正的放养是有底线没上限


很多家长问我,是不是放养的孩子心理更健康?


我说,那要看你怎么看放养,真正放养的孩子不是说放着不管的,真正的放养是有底线没上限。


比如我给你自主选择的自由,但是我有底线,比如我需要你是一个诚实的人,是一个负责任的人,是一个能够坚持的人。有了这些底线,上限我不去限制,这才是真正的放养。


这样养出来的孩子心理素质更强,因为孩子有自主感和自由度,有选择的权利。


3-8.jpg


设想我们自己工作中时时都有人监视着你,你做得不好时,马上有人指出来批评,在这种情况下你工作的上进心会更强吗?工作的满意度更高吗?不可能。


孩子也需要这样的自由度,他们控制不了早晨几点上学,也控制不了有多少作业,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尽量要多给孩子一些选择的事情。


比如说他的爱好、兴趣等,你要观察一下孩子到底喜欢什么,鼓励他去尝试可以发挥他优势的。还是那句话,我们有底线,比如孩子的健康很重要,那一定要有一样运动,但是是什么运动?孩子可以自己去选择。


我们的痛苦,往往在于我们太多的为孩子负起了他的责任,孩子没有自主感,也学不会为自己负责。


其实,相互支持爱护的夫妻关系,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,这两样有了,孩子就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心理健康的基础。


爱因斯坦曾说过:教育,是学校里教过的知识都忘掉后,自己还保留的东西。


3-9.jpg


回头想想,我们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学甚至研究生期间学习的具体知识还能记住多少呢?


我们最终记住的,是这个过程中,对我们现在、将来、工作、生活中影响较大的自我概念、减压方式、抗挫能力等心理健康的因素。


祝愿我们的孩子,都可以充分发挥潜能,处理生活中的压力,在成长过程中养成那些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品格和行为习惯!
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oneroadedu.com.cn/news/447.html

关键词:起跑线,孩子,教育

最近浏览:

联系我们

中国总部(上海):上海市杨浦区国宾路18号万达广场A座932室

电 话:021-65100809

域名:www.oneroadedu.com.cn

姓名

联系方式

项目选择

验证码

目标国家

计划学校

出行日期

出行人数

出行天数

学习主题

姓名

联系方式

验证码